癌症治疗也有生物钟?重医附一院杨凯教授牵头再发专家共识
口腔癌是最常见的头颈肿瘤之一。其中,口腔颌面部鳞状细胞癌,简称口腔鳞癌,约占口腔癌的90%。
近日,由重医附一院口腔颌面外科杨凯教授主执笔,牵头组织空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中南大学湘雅口腔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医学院及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等22所全国知名院校的36名相关专家,讨论形成的《基于生物钟对口腔颌面部鳞状细胞癌精准诊疗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正式发布。
“人体几乎所有的细胞内都存在生物钟或称昼夜节律。”杨凯教授介绍,生物钟是一种基于基因调控的内源性计时系统,它通过协同而有序地调控机体的行为活动、细胞代谢及激素分泌等生理活动,使其呈现出约以24小时为周期的昼夜节律性振荡,以确保机体的生命活动节律与行为活动和环境变化节律保持同步,避免机体的生命活动“逆天而行”,从而维持机体代谢及生理活动的正常稳态。
生物钟或昼夜节律异常或紊乱,是导致包括口腔鳞癌在内的多种癌症、代谢性疾病、内分泌性疾病、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及胃肠道等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本次发布的专家共识,总结推荐了基于生物钟对口腔颌面部鳞癌的发生机制及精准诊疗研究的共识意见。其中包括——口腔鳞癌时辰治疗。
口腔鳞癌时辰治疗如何开展?
专家共识指出,在口腔鳞癌时辰治疗临床实施中,应注意消除影响昼夜节律异常改变的因素,患者的进食时间、工作-休息时间(或活动-休息节律)和环境光照黑暗节律要遵循正常的规律,即行为活动节律应与中枢生物钟和外界环境节律保持同步。推荐患者在治疗前1周开始至治疗结束,夜间20:00~22:00后避免再接受光照、进食、工作和活动。
目前,杨凯教授团队根据正常细胞和口腔鳞癌细胞的增殖、周期分布、DNA合成及药物代谢酶活性等受到生物钟的调控,呈现出具有差异性的昼夜节律振荡的规律特征,通过综合优化,确定出顺铂、卡铂、多西他赛和5-Fu等药物治疗口腔鳞癌的最佳疗效给药时间——医生在不增加药物剂量的情况下,通过给药时间优化,不仅使其药物的疗效显著提高,而且患者不良反应下降到以前的1/3-1/5左右,达到了良好的减毒增效作用。
业内人士认为,本次专家共识的发布,为治疗口腔颌面部鳞癌等疾病提供了新模式,为生物钟或昼夜节律在口腔颌面部鳞癌发生机制及精准诊疗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中提供参考指导,也为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参考。
杨凯,重医附一院口腔颌面外科主任,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重庆市口腔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口腔颌面外科与急救专家组组长。担任中国抗癌协会口腔颌面肿瘤整合医学专委会常委,主编《口腔颌面外科疾病临床诊断要点与规范治疗原则》,牵头或参加制定本专业疾病诊疗指南或专家共识17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10余项,获重庆市医学科技进步奖4项,发表论文180余篇。
擅长:口腔颌面部肿瘤及口腔颌面部创伤等口腔颌面外科疾病的诊治。
门诊时间:周一下午和周三上午(袁家岗院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