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CCU)

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新技术

发布时间:2024.07.04
字号:

无线重唤“心”生--为95岁高龄患者植入无导线起搏器

 

一、高龄患者反复晕厥危及生命

2023年6月,95岁高龄患者吴先生反复“头晕、晕厥3天加重1天”住进了我院心内科。患者入院3天前无诱因突发头晕、晕厥,不伴有胸闷、心悸等不适,持续1-2分钟后意识恢复,入院前1天加重,晕厥4次。心电图检查最慢心室率37次/分。诊断为:心源性晕厥,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阵发性心房颤动。

心脏起搏电生理团队在带头人贾锋鹏主任医师组织下反复讨论患者病情,并将患者情况汇报给科室罗素新主任、心导管室马康华副主任。同时进行了科室会诊。结合患者高龄及家庭实际情况,充分尊重患者的手术意愿,决定给该患者植入无导线起搏器。在进行了缜密、细致的术前准备,并制定了充分的应急方案。贾锋鹏主任医师带领起搏团队,于629日成功为吴先生植入了无导线起搏器术后患者感受非常好,切后小,无囊袋,无电极,对生活质量无任何影响。

二、无导线起搏器-心脏起搏治疗的未来

心脏起搏器应用于临床已经60多年,是缓慢性心律失常有效的治疗手段。传统心脏起搏器由导线和脉冲发生器组成,需要经静脉植入导线并制作皮下囊袋,因此导线及囊袋相关的并发症一直是困扰临床医生的问题。

Micra,即无导线心脏起搏器,被誉为“全球体积最小的心脏起搏器”,体积仅有维生素胶囊大小,体积比传统心脏起搏器减小93%,重量仅约2克。具有以下优势:有效避免了囊袋及导线并发症。无导线起搏器是集脉冲发生器与电极导线于一体的新型起搏器,无需静脉植入心内膜导线,也无需皮下切口和囊袋,可有效避免了高龄患者容易出现的囊袋并发症及导线并发症。创伤小、恢复快:传统起搏器会在前胸留下明显伤口和疤痕,而无导线起搏器则由腿部血管直接进入心脏,无伤疤、无切口,患者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体积小、重量轻。与传统起搏器比,无导线起搏器大小形状如同一颗维生素胶囊,其重量仅有传统起搏器重量的十分之一,重仅2克。续航时间更长。无导线起搏器“续航”寿命长达12年以上,可以极大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术后恢复时间短。传统起搏器术后需要静卧6-12小时,且3个月内术侧肢体不能有剧烈运动。而无导线起搏器术后5-6小时即可下床活动,两天后即可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可与磁共振兼容。无论是使用1.5T还是3.0T全身核磁共振,无导线起搏器都可兼容。

         

三、应用创新技术,让患者有更多选择

心脏起搏电生理团队在2022年至今已开展该手术30例。该项技术应用于临床后,让患者有更多更好的治疗方案选择。

 

        

      无导线起搏器准备                             术中定位

                                      

 

四、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亚专科介绍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心内科心律失常亚专科(包含房颤中心/心源性卒中中心)集医疗、科研、培训三位一体。是重庆市最早获批的国家心律失常介入培训基地。现有床位20张。高级职称6人(博导1人,硕导3人),主治医师4人。心律失常年手术量1000台以上。目前常规开展各种复杂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房颤射频消融/冷冻消融术、左心耳封堵术、卵圆孔未闭封堵术、房颤起搏治疗、左心耳封堵+导管射频一站式、心脏神经节消融治疗高迷走神经张力介导的缓慢性心律失常、经心外膜途径室速消融、ICE引导下复杂卵圆孔未闭消融。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左束支起搏、ICD植入技术、起搏器电极拔除术、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肥厚梗阻性心肌病化学消融术等。设立房颤/抗凝门诊,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后随访门诊以及起搏器程控门诊。

 

扫一扫,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