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CCU)

起搏器电极拔除术

发布时间:2024.07.04
字号:

起搏器电极拔除术-采用“适宜创新技术”,用低廉的费用解决临床难题

 

一、痛苦万分,求医无门的起搏器系统感染患者

 今年5月份,相继有两位80岁高龄患者因起搏器囊袋感染住进了我院心内科。其中一位患者19年前在其他医院因心跳缓慢第一次安装心脏永久起搏器,期间由于电池耗竭更换过一次。但在1年前,起搏器囊袋出现感染,同时出现了皮肤溃烂和起搏器和电极裸露(见图1)。这不仅严重影响到患者日常生活,如穿衣受限,不能洗澡。稍不注意伤口流脓,全身发热。这两例患者反复多次在川渝多家大医院住院治疗,感染均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最后多家医院拒绝收治这两名患者,建议到北京治疗。但被告知约需要20余万的总费用,且手术存在很大风险时,这两位老人及家庭难以接受,几经辗转,求医无门,抱着最后的希望来到我院。

 心脏电生理团队在带头人贾锋鹏主任医师组织下反复讨论患者病情,并将患者情况汇报给科室罗素新主任、心导管室马康华副主任。同时进行了胸外科、麻醉科等全院大会诊。结合患者及家庭实际情况,决定采用不需要昂贵的特殊耗材的创新技术来拔除电极。在进行了缜密、细致的术前准备,并制定了充分的应急方案。贾锋鹏主任医师带领电生理团队,于5月27日成功完成了2位患者的起搏器电极拔除术和起搏器囊袋清创术(拔除的电极见图2),随后又择期重新植入了新的起搏系统。目前,这两位患者伤口愈合良好,已顺利出院。出院时这两位老人及家属感激的说,重医附一院不仅让他们重获新生,而且用几千元钱解决了原本需要十几万元的难题,给他们节约了大笔退休金,真正体现了医者仁心。

二、起搏器电极拔除是一项高风险、多学科合作的复杂技术

  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起搏器植入数量越来越多。伴随而来的因起搏器电极故障,起搏系统感染需要拔除的起搏器电极病例也随之增加。起搏系统一旦发生感染,局部清创和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有的甚至出现感染性心内膜炎,危及患者生命,通常需要及时把感染的起搏系统拔除,感染控制后,再植入新的系统。起搏电极植入3年以上,因电极与血管和心肌发生粘连,拔除时发生血管损伤,心脏穿孔的风险较高,往往需要外科干预,有的患者甚至失去生命。因手术风险高,需要多学科合作,因此目前开展这项手术的医院主要集中在北京和上海为数不多的大医院。

  三、不断改良起搏器电极拔除术,用低廉的费用解决花费较巨的临床难题,造福西南老百姓

 心脏电生理团队在2018年顺利开展了西南地区第一例起搏器电极拔除术,随后为约15例西南地区患者成功实施了手术。但早期的电极拔除术,需要借助特殊的昂贵器械(费用10万元左右),一般老百姓根本承受不起。贾锋鹏主任医师带领团队,大量查阅国内外文献,学习吸收其他中心经验,对技术方法和器械进行改良。目前拔除所需器械费用不超过1万元,可以为患者节省约9万元费用,其成功率和安全性不亚于传统的费用昂贵手术。该项技术应用于临床后,先后多次在西南地区交流和推广,为更多的这类患者解决临床难题,造福当地老百姓。

 

 

术前裸露在外受到感染的起搏器和电极导线    起搏器电极拔除术后伤口愈合好

1 患者起搏系统感染手术前后胸部伤口对照

 

 

 

A                                   B

2 两位患者拔除的起搏器和电极导线

 

  四、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亚专科介绍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心内科心律失常亚专科(包含房颤中心/心源性卒中中心)集医疗、科研、培训三位一体。是重庆市最早获批的国家心律失常介入培训基地。现有床位20张。高级职称6人(博导1人,硕导3人),主治医师4人。心律失常年手术量1000台以上。目前常规开展各种复杂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房颤射频消/冷冻消融术、左心耳封堵术、卵圆孔未闭封堵术、房颤起搏治疗、左心耳封堵+导管射频一站式、心脏神经节消融治疗高迷走神经张力介导的缓慢性心律失常、经心外膜途径室速消融、ICE引导下复杂卵圆孔未闭消融。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左束支起搏、ICD植入技术、起搏器电极拔除术、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肥厚梗阻性心肌病化学消融术等。设立房颤/抗凝门诊,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后随访门诊以及起搏器程控门诊。

 

扫一扫,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