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分泌内科

别让这些语言成为沟通的阻碍

发布时间:2021.06.27
字号:


在医护人员每天的工作中,有很多时间是在和患者沟通和交流。有时由于医疗信息的不对等或沟通不畅,医患矛盾就会悄悄萌芽。面对矛盾,有患者会说“你们医生护士是专业人员,你们懂得多,是优势群体,我们是弱势群体。”其实,在临床的工作中,医护人员也有害怕和苦恼的时候,比如听见您说...

1.你不要给我讲,我又不懂。

患者是医疗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医疗活动绝不是医生一人说了就算的。不管是了解病情时对您的提问,还是告知您配合检查的原因以及选择治疗方案的利弊时医生都需要听到及时的反馈。我们不怕您不懂,如果您有疑问,我们会用通俗的语言耐心地为您解释我们害怕的是您以“我又不懂”作为理由,拒绝了主动参与到医疗活动中来的机会,带着疑惑、质疑和不信任去进行诊疗。

2.“我不做检查,你直接给我开药就行。

医学不是玄学,望上一眼、掐指一算就能知道您哪里病了。有时候我们会听见有患者说:古代的医生望闻问切就能看病,现在的医生怎么不学学古人?”。其实呀,现在的医生也在传承先辈们的技法。唯一不同的是,科技的发展使我们可以利用更加先进和精密的仪器为您“望闻问切”。现代医学是一门科学,靠数据说话,很多疾病,不通过仪器检查,医生是无法为您做出准确诊断的。此外,化验和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去发现很多肉眼看不到的情况,及早发现隐患。比如很多早期癌症没有症状,但影像学检查和抽血化验肿瘤标志物可以提早发现,提示医生尽早处理,这就是古人说的“良医治未病”。

3.“怎么要抽那么多管血?每一管还抽那么多?反复采血那么痛,你们不能想好了,再一次性采完吗

别着急。如果您仔细看,会发现采血管都是五颜六色的,这代表试管里有不同的添加剂,如抗凝剂、促凝剂等。有时您会看见,护士为您采血立即摇一摇采血管,就是为了让血液与添加剂充分混合,为下一步检验做预处理。不同的检验项目对血标本的要求不同,那就需要不同的试管采集您的血液。这就是为什么采血管会“多”。同时,如果试管内的血量不足,检验科的医师就无法取得充足的标本为您进行检测,这样不仅浪费了已采的血液标本,还会无法得出检验结果。这就是为什么您会觉得采血量“足”。而且,医生检查疾病的过程就像探案,初步诊断——抽血看化验数据是否支持诊断——再次抽血完善该诊断的其他检查。医生不会在您入院之初就把所有的化验项目都开出来让您查一遍,那样会导致您查一些不必要的项目并且花费巨大。

4.“我血管不好扎,你行不行呀?

我们能理解您在接受治疗时会有恐惧和担忧,也许您的话只是善意提醒我们的护士小姐姐更加细心一些。但您这样的话语有时反而增加了护士为您进行治疗时的心理压力。其实好扎或者不好扎,每个护士都会基于自己的经验和技术给出判断。您认为不好扎的血管,也许对于身经百战的我们来说并不难。但在您的提醒之下,操作护士一紧张,心理压力增加,反而降低穿刺成功率。您也许不会相信,在为您进行操作前,我们的新手护士们为了熟练掌握穿刺技术,曾经在模型上,甚至在自己的身上,在同学的身上练习过数百次。她们的默默付出都是为了让您接受治疗时可以“一针见血”。所以,请相信我们。

5.“我怎么越治越严重了?

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自有其规律,治疗效果跟患者就诊的时机、疾病的发展程度(早期、中期、晚期)、患者自身的身体条件密切相关。医生为患者治疗的初衷,都是希望患者能早日康复。其实,不是医生给“治”得越来越严重,恶化,这些可能只是疾病发展到某个阶段表现出来了而已。不幸的是,有时候患者选择就诊和治疗时机太晚,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而导致病情已然恶化,医生也回天乏术了。医学是有限的,即便华佗再世,也不能包治百病。所以,早发现早治疗才能早康复!

6.“别人跟我一样的病都治好了,我怎么没治好。

同一种疾病会有不同的症状,有人轻,有人重;每个人的身体素质有差异,同一种疾病,有的人很快就康复了,有的人没那么幸运;因为个体差异,即便是同一种药物,放在不同人身上,治疗效果也会不同。因此,不要盲目的悲观也不要盲目的怀疑医生,和医护人员站在同一条战线上和病魔做斗争才是最优的选择。

其实医生和护士和您一样,都是普通人。也会有疲惫、难受和生病的时候。因此,我们完全能理解您的疑惑,也体谅您的担忧。但是请相信我们,医生和护士在工作时间内,在工作地点为患者服好务,是我们的职责所在请您相信并且理解我们,良好的沟通才是促进我们统一战线,战胜病魔的强大动力!

                               内分泌内科  赵伟霖 彭薇

 

扫一扫,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