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查不出原因的身体不适,可能是抑郁躯体化症状
近日,某演员因躯体化症状被紧急送医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和热议。话题“什么是抑郁症躯体化”也随之登上热搜。
话题评论区里,许多网友纷纷共鸣有类似症状:失眠、头痛、胃痛、心悸、喘不上气……他们辗转在医院多个科室,却难以查出病因,殊不知这可能是因为情绪出了问题,也就是我们说的躯体化症状。
那么,究竟什么是抑郁症躯体化?出现后应如何应对呢?重医附一院精神科李晓副主任医师来为您解答~
简单来说,当情绪上的痛苦无法直接表达出来时,它们往往会寻找另一种出口——通过身体的各种不适来传达。这些不适并不是由生理疾病直接引起的,而是抑郁情绪在身体上的反映。
抑郁症躯体化症状的具体表现多种多样,涉及多个器官和系统。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躯体化症状:
它不像情绪低落、兴趣丧失那样明显,但却如影随形,成为抑郁症患者难以摆脱的困扰。患者可能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或是早早醒来,再也无法入睡。长期的睡眠不足又会导致白天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影响日常活动和工作效率。
2
当心中的抑郁情绪难以排解时,有人可能暴饮暴食,通过食物来填补内心的空虚;有人则可能食欲不振,对任何食物都提不起兴趣。对于暴饮暴食的患者,体重的增加可能成为一种负担,让他们更加自责和焦虑。而对于食欲不振的患者,体重的减轻则可能伴随着营养不良和健康状况下滑。
患者常常感到持续性疲劳或无力,即使在充分休息后也不能恢复。从心理层面看,抑郁症患者的负面情绪会影响到身体的能量和活力;从生理层面看,患者的神经递质水平可能发生变化,导致身体无法像往常一样有效地产生和利用能量。
躯体疼痛可能表现为头痛、背痛、肌肉疼痛等多种形式,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想象一下,你突然头痛欲裂,或是胸口像被巨石压住般喘不过气来,全身肌肉紧绷,仿佛有千万根针在扎。这些疼痛并非来自外伤或疾病,而是抑郁症在向你发出隐秘的信号。
抑郁症患者常常会出现消化系统问题,如胃痛、胃胀、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等。这些症状看似与情绪无关,实则紧密相连。
肠道被誉为“第二大脑”。肠道内分布着大量的神经递质受体,这些受体与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受体相似,能够感知并响应情绪的变化。当抑郁症来袭,大脑中的神经递质水平失衡,影响肠道的神经递质受体,就可能导致肠道功能异常,从而引发不适。
我们的身体内部有一个精密的指挥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它能自动调节内脏器官的功能,比如心跳、呼吸、消化等。当抑郁症来袭,这个指挥系统可能会出现功能紊乱,患者就可能出现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出汗增多、胃部不适、尿频尿急等症状。
性欲减退、勃起功能障碍等性功能障碍症状在抑郁症患者中较为常见。从生理角度看,神经递质参与性功能的调节,而抑郁症患者往往伴随着神经递质的不平衡,从而影响到性功能。从心理角度看,抑郁症患者常常陷入负面情绪中无法自拔,从而对性生活失去兴趣或信心,引发性功能障碍。
皮肤不仅是一道屏障,更是情绪状态的“晴雨表”。它布满了神经末梢,能够敏锐地捕捉到来自情绪的波动,以它独特的方式“发声”。常见的症状包括瘙痒难耐、皮疹频发、肤色暗淡、敏感加剧等。
面对抑郁症躯体化症状,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方法来应对呢?

向专业的心理治疗师或心理医生进行咨询,探讨导致躯体化症状的潜在情绪问题,学习应对技巧和调节情绪的方法,如认知行为疗法、支持性心理治疗等。

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慢跑、瑜伽、游泳等,能够促进身体分泌内啡肽、多巴胺等神经递质,有助于改善情绪,增强身体的免疫力与抗压能力,缓解疲劳、失眠等躯体症状。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确保充足的睡眠;
饮食上注重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矿物质与蛋白质的食物;避免摄入咖啡因、浓茶等刺激性饮品。

家人和朋友的理解、陪伴与鼓励,能给患者带来温暖与力量。多和朋友、家人进行交流,适当参加文体活动,有利于分散注意力,帮助改善症状。
如果症状持续或加剧,建议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帮助,这会让你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这些症状,找到适合你的应对策略!
记住,你并不孤单,有许多人愿意并能够帮助你走出困境。


李晓,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中国睡眠研究会神经调控专委会委员、中国神经调控联盟西部中心理事、重庆市医学会精神医学专委会神经调控学组副组长、重庆市医学会精神医学专委会心理咨询与治疗学组委员。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市级等科研及教学课题;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中英文论文20余篇,其中SCI 10余篇;参编专著3部。
擅长: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睡眠障碍、青少年情绪心理障碍等精神障碍的诊疗。
门诊时间:周一上午,周二上午(袁家岗院区)。
撰稿 | 李晓
编辑 | 姜佳妮
排版 | 陈唯
校对 | 龚小浅
审核 | 周新雨 龙利蓉